2021-07-27
近日,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表示,中国14纳米芯片正稳步发展,预计明年可实现14nm芯片量产。目前,国产14nm芯片已经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,包括刻蚀机、薄膜沉积等关键设备的实现,以及大规模产线的量产应用。
材料等数百种关键材料通过大产线考核,进入批量销售。这些成果基本覆盖了我国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体系,扭转了引进成套集成电路的被动局面。事实上,28nm和后续14nm芯片的开发为中国打开了新机遇的大门,例如,与40nm工艺相比,28nm的栅极密度更高,导致晶体管速度大幅提高近50%,每个开关的能耗降低50%。考虑到成本和技术因素,28nm工艺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端主流工艺节点。
28nm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中国芯片产业解决国内需求,因为它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,应用于5G、新能源汽车、特高压、大数据中心、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新领域。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国,所以这一点意义重大。此外,28nm 芯片最具成本效益,并且以在提供高性能的同时消耗更少的功率而着称。
量产14nm芯片获得优势
14nm芯片是最具市场价值的工艺技术,也是中国在复杂芯片制造工艺方面取得进步的标志。它在人工智能芯片、高端处理器和汽车方面具有巨大潜力。更重要的是,国产14nm量产不仅可以在中国艰难的制造过程中积累更高端芯片技术的经验,也为到2025年国产芯片自给率达到70%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此外,14nm芯片旨在满足即将到来的5G通信和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需求。14nm芯片的主要应用包括高端消费电子、高速计算、低端功率放大器、基带、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等。
中国的半导体增长机会
随着中国在芯片制造行业的进步和不断壮大,中国在支持全球产业应对严重的芯片短缺方面发挥关键作用。目前的自主研发是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,而不是脱离全球营销,开始一个新的系统。
中国正在稳步缩小与全球其他芯片制造商的差距,也在努力发展多元化的供应渠道,以满足自身对芯片的巨大需求。随着产品应用领域的专业化和细分化,国内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的技术水平不断取得突破。例如,在先进和特色工艺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。
随着中国芯片制造能力的进步和增强,继28nm芯片研发完成后,中国明年14nm芯片的量产工作已经顺利进行,并且已经在研发7nm等先进工艺芯片,这将降低对其他国家芯片的依赖。